

壹岐之藏酒造(壱岐の蔵酒造)的「無一物」,純飲能感覺香蕉氣味清新,略為明顯的氣味則與和順的酒體成對比;純飲時能聞到木質滋味,酒液整體圓融又自然,長期熟成讓燒酎盡顯和煦圓潤,適合居家享受飲盡每一杯。
燒酎裡加入熱水,溫度提升可以嚐到後段透出的微苦與酒精,能體驗到舒服的層次,味道的幅度不會一下變得太大。
加入冰塊後的燒酎刺激性有所提升,滋味產生變化,不會強悍的桶陳風味,能吃到裡面有太妃糖的味道與淡淡的甜。
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依照TRIPs協定給予長崎縣壹岐市產地指定標誌(GI),即便是使用同樣原料、比例與製程的麥燒酎,酒造不在壹岐市就不能稱作壹岐燒酎,彰顯壹岐麥燒酎與球磨燒酎、薩摩燒酎、琉球泡盛同為日本具有代表意義的蒸餾酒。
壹岐麥燒酎有數百年歷史,不過壹岐的地勢平坦又是長崎縣第二大穀倉,也有用米釀製濁酒(どぶろく)的歷史,但是當地為何要用大麥製酒呢?
江戶時代平戶松浦藩課重稅,要人民納貢米糧,但是大麥不用上繳,於是當地人能種植麥為主食並且將剩餘的麥製酒飲用。除了稻米珍貴外,清酒、濁酒在對馬暖流流經的壹岐較不利儲藏保存而且價格昂貴,於是當地人學習自中國與朝鮮半島傳來的蒸餾技術製酒,可說是日本麥燒酎的發祥地。
現在壹岐燒酎原料在大麥與米麴有其公定比例,但是直到明治時代廢止年貢制度、嚴格取締自家製酒以前,島上的家家戶戶都是用麥麴與麥蒸餾出全量麥燒酎,能釀清酒的藏元則會使用清酒粕製作粕取燒酎。
後來,酒造的粕取燒酎漸漸與家製的麥燒酎結合,明治33年(1900年)留下的紀錄寫著:依照米麴0.28石(約50KG)、麥0.6石(約108公斤)、米0.1石(約18公斤)的份量,及與清酒一樣的三段投放酒醪(三段仕込み),蒸餾出麥燒酎。當時選用的原料成為現今壹岐燒酎的原型。
昭和時代的壹岐燒酎,起初加的是清酒用的黃麴菌,米麴與熟麥的原料還是依照清酒的三段投放。到了昭和16年(1941年),過程開始有更多變化,先是在第一段製程加入了燒酎麴,蒸好的熟麥在第二段、第三段加入醪裡,此時先是黑麴,之後也開始使用白麴。過往的三段投放逐漸靠攏為現代燒酎的兩段原料投放(二段仕込み),也確立了米麴1比大麥2的合規用量。
500年前揭幕麥燒酎文化的壹岐燒酎,因為地理環境、氣候風土與政治的更迭,發展出口味及製程的特色,而1980年代燒酎熱潮,連帶增加年輕人與都市消費燒酎的數量,90年代時又因為日本酒級別制度廢止、低價清酒大批進入當地市場,還有主要消費者漁夫的高齡化及數量減少,讓多數酒造決意以壹岐燒酎與市場決一勝負,無論是熟成儲藏的系列,抑或酒瓶酒標設計加入更多新鮮元素,壹岐燒酎在維持傳統與因應改變之間,決定自己邁出的路線。
我們購入的通路
兩罐都是 壹岐之藏酒造 的銘柄,皆為 都市百貨(citySuper)代理進口,但我們分別從不同地點購入。
壱岐の島(壹岐之島):買酒網MY9 門市
無一物(五年熟成):台北忠孝復興 C!ty’super超市 (數量較少去現場前,最好電話問一下)